念古时之屈原 思今日之爱国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的家国情怀,就是端午节的灵魂。数千年来,人们把粽子撒入江中,祭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习俗,是人们对屈原心忧家国、情牵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的敬仰和传承。6月3日上午,十堰外国语学校举行一“念古时之屈原  思今日之爱国”为主题的国旗课,在感念古人深厚家国情怀的同时,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一代传承。

屈原是谁?在他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我们来听一听八(15)班李幸怡同学的解答。屈平,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公元前340年诞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秭。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祭屈祀原,他的信念与人格像无声细雨一般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后辈。他爱国,是因为他对养育自己的潇湘琅竹、淡雅馨橘的感恩;是因为这片家园汀芷皋兰、天地灵杰,值得他不惜一切代价地守护;是因为民族气节的源远流长,文脉与血脉断不开的情结。当国家危难,他泪眼滂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声长叹瓦解一切馋言诽语回荡至今。屈子因《离骚》不朽,因爱国不朽。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爱国主义应是扎根每个人心中的永恒旗帜。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了实现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又是如何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呢?让我们来听八(18)班陈俊合同学的发言。

1935年9月17日,南开大学新学年“始业式”上,老校长张伯苓发出著名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祖国的东北沦陷之后,这是在“何梅协定”签订、国民政府对日寇一让再让、国将不国之际,这是在神州陆沉、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存亡绝续的历史时刻。闻此“三问”,怎不令人心如汤煮、五内俱焚!正如李大钊诗云:“斯民正憔悴,吾辈尚蹉跎。故国一回首,谁堪返太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下,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爱国主义情愫激发出了中华儿女还我山河的呐喊。铁骨铮铮,鏖战八年,终于夺取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正是他们的血肉之躯,铺平了通向新中国的道路,国家和人民将永记铭记他们。

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在脚下延伸,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在眼前。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迫切需要凝聚和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奋斗,迫切需要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的召唤。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呢?我们来听八(18)班程曦同学的发言。

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立足当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的梦想。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一个人的“小梦想”又与国家民族的“大梦想”紧密相联系,把个人之梦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才能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我们都有自己的梦想,把个人梦想与祖国梦想相联系,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国梦而读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觉磨练自己,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端午佳节即将到来,念古时之屈原,思今日之爱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的我们要在“接力跑”中跑出一个好成绩,就要听党话、跟党走,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根据《十堰外国语初级中学文明班级评选办法》的规定,学校对56个班级的管理工作进行了严格考核,并提交校长会议审核,确定以下班级为5月份文明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