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怎样让学生爱死你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更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已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人们更关注老师形象的问题,本文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从观念更新、课堂教学革命、提高自身修养和关爱学生四个方面来阐述怎样成为学生喜爱的地理教师的观点。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观念更新,课堂教学革命,问题教学法,关爱

十堰市新教材使用湘教版也好、人教版也罢,大部分地理老师没变。学生喜欢哪位老师,其所教的那门课就成功了一半。本人是一位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对此深有体会。古语日:“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意即一个为学生亲近和喜爱的教师,其布道才容易被学生信赖和接受。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如何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过去大家更关注教师的个性形象的展现。仪表气质很重要,中学生对教师的外在形象格外在意,教师任何不雅的谈吐、不当的衣着和装饰都会招致学生议论和反感。因此,地理教师应以得体的仪表、良好的言行培养具有个性气质充满魅力的形象。人生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形象魅力,青年教师有朝气和热情,中年教师含蓄成熟,老年教师有沉稳大度。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年龄乃至性别,在注重内涵修养的同时,留心修饰,注重言行,以形成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师者风范。青年教师可以大方的仪表、热情的心态、广泛的爱好与活力的形象对学生施以兄长般的关怀和教育,形成有热情有活力的教师形象。中、老年教师也可以稳重的气质、得体的仪表、合乎身份的举止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成熟的人生观,对学生进行人生和心理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谆谆教诲,以一副和蔼可亲、慈祥严肃的长者风范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女性教师可以女性特有的爱心、细心和耐心,形成对学生情感上的和谐融洽的关心。只要每一位地理教师在仪表和行为上多加注意,都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倍受学生的青睐。但过分追求形象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导致“上课热热闹闹,下课什么都不知道”的尴尬局面。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改变地理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构建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这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地理教师更应在苦练内功夯实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注重观念的更新,提高自身修养,在进行课堂教学革命的同时把爱洒向学生,塑造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教师形象,做一个学生喜爱并乐于亲近的教师。如何实现这一理想,我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 更新教育观念

1. 以学生为本

在新教育思想的支配下,我们改变了过去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中心主义的倾向,师生交往已经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叠加。师生之间的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及师生关系的相互建构。平日教学中,学生可随时对我们的授课提出质疑,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针对学生的疑问师生共同探讨。当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之后就很容易把心里的困惑提出来,使学生心灵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以解放,从而锻炼培养了他们的钻研精神和自信心。教师的上课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变成与学生一同理解、探讨和分享,教学活动变成自身生命活动、专业成长与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2.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角色定位取向发生了变化: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角色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超越教材和老师。在开放性的、真实性的、过程性的、合作性的评价原则中,由于给了学生思考、创造的空间,学生给予了老师更大的惊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学生知道得太多了。

3. 努力做好学生的“益友”

“良师”乃“益友”也,师生之间只要有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不管年龄差距有多大,彼此是可以成为“益友”的。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本学期搞了一个民意调查,许多学生反映“如果老师们都像地理老师一样,与同学们打成一片该多好!”地理老师是怎样做的呢?一个简单的眼神,一句平等的问候,或者肩膀上轻轻的一拍都倾注了对学生的“爱”。“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爱”使师生间没有了那种无形的压力,成为“益友”,在课堂上学生总是学得很轻松、很自由,教学成绩也较理想。

二. 进行课堂教学的革命

1.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谁是课堂的主宰?是学生,不是老师。可以往我们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一味地灌输,让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到的东西僵硬呆板。“我们的学生喜欢唱歌而不喜欢音乐课,喜欢画画却不喜欢美术课,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过分僵化。这种教师独霸讲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新教材以新的形式与内容对传统的教法提出了挑战。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求地理教学改变过去的注入式方法,强调探究、发现式教学,鼓励学生对地理的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

2. 课堂组织形式的改变

过去教师“一言堂”的组织形式已经同现代的教育价值取向背道而驰,教育者正在摸索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即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性格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了以下几种组织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人体道具式

用学生的身体自动或身体互动方式进行教学。如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先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分别让两位学生扮演地球和太阳,表演自转和公转。从中掌握自转的方向、中心、周期、产生的现象。在学习太阳高度的大小与辐射强弱时,找5名学生做太阳高度的演示,5名同学分别站在教室前后黑板之间,打开教室中间的灯光,中间的同学代表赤道,两侧为南北回归线,近前后黑板的为南北极圈,使学生感受到太阳高度与辐射的关系。学生需要把书本上得来的间接经验通过身体语言表现出来,他们在参与表演及对他人的观察、评判中得到的感官认识要比一张教学挂图的效果强烈得多。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在玩中学,主动汲取知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益处。

(2) 分组讨论式

这是目前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上我们经常给学生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竞赛或抢答。这种形式将原来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并在合作中求得共同发展。如《地球的公转》中黄赤交角加大或减小的后果,我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教学。为了使本组获胜,学生们查找资料、积极合作、认真准备,课堂上生龙活虎、你追我赶,气氛异常活跃,学生轻易掌握了教学的难点。

3. 灵活运用导入技巧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我们教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地理教学中尤其是初中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导入方式,在培养学生兴趣、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要想设计恰当的导入方式,需要我们地理教师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探究,才能设计出恰当而有积极作用的导入方式,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可以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产生一种刨根问底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1) 视听式导入法

地理创新思维在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用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去看待地理事物,去解决地理问题。利用图片展示、小故事、听声音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如讲城市的地域结构,放几幅不同的图片或直接观察课本中的图片,看出城市地域结构的类型,接着就可分析探讨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四季变化可播放春、夏、秋、冬的不同图片及音乐,让学生从视听感受四季,认识四季的不同,还可进行美感教育。

(2) 生活探讨式导入法

所谓从生活中来,就是利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经验而获得新知。当学习天气和气候时,我让学生回忆十堰一年四季气温、降水的变化特点。其实,不用说每一位学生都十分清楚:十堰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秋季运动会经常下闹心秋雨。这是凭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但是如果不学习天气和气候,学生不明确这就是十堰的气候特点。学气象灾害时,让同学们分析熟悉的台风的成因,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恰当地联系诸如此类的实际问题,就拉近了课本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这样老师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施展个人才能,张扬自身个性,从而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到地理知识有用,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4.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西方哲学史一个着名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的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我所有学生中,只有他在听我课时,老流露迷茫的神色,老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名气超过罗素。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因为他没有问题了。”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在教师引导下发现、提出问题。教师主要不是通过语言、图示等明确方式直接表达学习内容,而是事先准备好能够产生矛盾和提出问题的事实材料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1). 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有效激励学生主动发现地理问题和提出地理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不是0°经线和180°经线?”等等;课堂总结性提问,主要用来巩固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如“经线和纬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等;发散性提问,主要是扩展学生的地理知识面,内容涉及到世界热点。如“世界‘热极’为什么不在赤道附近?”等等。通过问题,融洽了师生关系,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思维的活力。

(2). 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有老师问:“都让学生自己学会了,还要我干什么?”其实教师才不轻松呢!学生毕竟受到多种限制,他们思维的对象、步骤方法往往不是很规范,有时,甚至会从错误的方向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课前精心地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靠拢。在地理教学初期,通过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在趣味性和灵活性的课堂问题中,引起学生兴趣和训练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方式。例如讲“气温”时,手向空中抓一下问学生:“老师抓到东西了吗?”有的同学说没有,有的同学说抓到了空气,我点头赞同:“抓到了空气,空气是有温度的。冬季和夏季哪季穿衣多?”同学们回答:“冬季。”这说明空气的温度是变化的,那么什么叫气温?气温是如何测定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简短几句话和一个动作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学生的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活动中。在“地球的自转”教学中,通过提出“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是什么原因形成了夜?又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夜更替?”“如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增长,那昼夜更替的时间(1天)的长短会怎样变化?”通过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地讨论,教师也可以乘机适时点拨学生的思维,从而很好地掌握关于地球自转的关键点和重点。

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学习之后,还能体验到一种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己是有用的和有价值的。一节讨论课,一次科学探究性学习,一次合作学习,一次专题采访,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一次调查报告……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体验磨难,无论问题解决的成功与失败对学生都有帮助,这些对学生的成长来说都是无价之宝。

三. 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1. 担当学生的楷模

我国历来重视教师的楷模角色,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师者,人之模范”等。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程中,模仿学习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起着示范作用,并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教师的仪表体态、容貌服饰、举手投足,对学生的心里有一定影响。教学生做人,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我们强调身教重与言教,应该懂一点品德形成的心理规律。

2. 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地理学研究越来越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信息,“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和“数字区域”等概念的提出,无一不与信息密切相关。中学地理教师理应具备科学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使地理教育与地理科学的发展相同步。这主要包括:确认和发现信息的能力、选择和简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分类信息的能力以及保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实际上是教师获取新知识、扩充新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和青年学生正常交流,避免“代沟”的出现。

3.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如上所述,21世纪基础教育的目标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想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创造能力。这主要包括: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的科学概念和原理的能力;善于提出尚未解决和有多种答案的探索性问题的能力;善于在已有信息基础上进行假设和想象的能力;善于把相反或近乎没有联系的观念综合成新思想、新观念的能力。

四. 关爱学生

课程改革后,教师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教材和策略的挑战。教学情景的变化也将激发教师研究新问题的热情。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间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要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奉献自己的“三心”。即“爱心、信心、耐心”。爱心就是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爱护他们,做知心朋友;信心就是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耐心就是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有理、不厌其烦的耐心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具有现代学生观的体现。热爱学生,首先就要对学生有个正确的看法。如果没正确的学生观,那么,热爱学生就没有可靠而理性的基础。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其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如发展的不平衡性,即生理成熟早于心理成熟;如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而且每个人不一样。学生处在发展过程中,要知道学生的不足,允许其犯错误并要帮助其解决各种问题,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迅速而敏锐,追求新意和时髦。教育者需要更新观念,在思想上真正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从而达到教育和影响他们的目的。

热爱学生乃为师之本。我国近代教育家夏沔尊认为,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在国外,苏霍姆林斯基则主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只偏爱品学兼优的学生,对表现不好的学生则冷眼相待。爱学生是教师职业之本,学生需要师爱,就像生物需要阳光一样。爱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爱可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爱可以塑造学生的灵魂。2009年东风七中有一经典学生叫章鹏,他本来是初一年级倒数第二名,到初二本人接手教以后,经过本人示爱,最后地理中考考了96分,班主任说是奇迹。“看来懂得如何爱学生的教师,才称得上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孩子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能将教师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自己的行为,激励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要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切记:不对学生发火、学会克制,不说气话;少说套话,要像朋友式的交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认真倾听,不要因为意见不一就立即打断,那样你无法完整的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其坐着发牢骚,不如与学生好好沟通,那时您将会发现:学生的可爱,因为沟通无限好!做到这些学生就会爱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