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人文:晒晒咱十堰的老年俗

十堰地区年俗特别多,从头年腊月到次年正月十五,几乎到处在忙年。春节期间,记者走访了不少五县一市上了岁数的老人,探寻到不少丰富有趣、寓意吉祥的传统年俗。年虽然过了,但正月十五以里还算节气,展开这些十堰年俗风情画卷,读者可以又回顾一回过年期间的温馨画面。

 

杀年猪——喝酒吃肉、不醉不休

十堰民歌《十二月》里唱道:“腊月二十啦,家家把猪杀。砍上肉一吊,拎到姐的家。”杀年猪是十堰人忙年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进九”开始。“进九”后才杀猪,是为了便于保存,年猪肉一般不卖,过年吃不完,可制成腊肉,留着来年吃。

大家赶在一块儿杀年猪,就俏了杀猪匠。杀猪匠一身油腻腻的衣服,平日里谁见了都回避。可进入腊月,谁也不嫌他脏,提前好几天排队接。沉甸甸、油糊糊的杀猪工具篓子,也有人帮着收拾、抢着拎。

杀猪的当天,猪主人起大早,在房头场地上垒起柴灶,架上大铁锅,劈柴烧水。再给要杀的猪喂一瓢好吃的食物,然后一请杀猪匠,二请帮手来,三请喝杀猪酒(猪血汤)的亲朋邻居捧场。

1973年随父母从郧阳城迁到十堰的东风公司退休员工张金明回忆说:“那会儿的孩子没什么玩具,只等杀猪时抢个猪尿泡吹成气球玩。见杀猪匠开肠破肚,他们都围在四周,割下猪尿泡的瞬间,眼疾手快的便抢先一把夺过去,放在石头上揉松皮,吹成篮球大,用线绳扎住口,就成了飘飘然的“气球”了。没抢到的孩子常趁其不备,把猪尿泡刺个小眼,不一会儿就泄气了。不要紧,那一家又在杀猪。孩子们像攻山头一样,又一阵风似地冲了过去。”

猪杀了,肉腌了,杀猪匠、帮忙的、亲朋邻居都围在场院中的大方桌上,喝酒吃肉,不醉不休。

 

过小年——祭灶神爷、熬灶糖饼

在十堰五县一市的史料中,记载有不少关于小年的由来传说和风俗习惯。《房县志》记:“二十三日,祀灶神,俗云是日灶神上天曹奏事。主妇洁釜燃灯,以糯米糍粑、豆糖团等献供,曰‘庶几甘言’也。又以盘盛黑豆、寸草,以为灶神秣马具。祭毕,合家罗拜,送之糖饧,分给小儿。开筵簇坐,谓之‘过小年’。”

晋代葛洪在武当山修炼时撰写的《抱朴子·微旨》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也上天。”现在,武当山特区在腊月二十三天黑前,大街小巷依然有叫卖灶王爷像和灶马图的,因为这天家家户户都把灶前灶后的墙壁清洗干净,然后换上新灶神像,烧灶马图,让司命爷骑上花马,吃着灶糖、灶饼上天。

十堰民歌《杀猪宰羊敬上神》中说:“堂屋的家神,厨屋的司命,灶公灶母灶子灶孙,保佑我全家太平。”吃过晚饭,在灶头上摆上香炉、蜡烛、黄裱纸及八个灶饼、一盘灶糖等供物,燃香、点烛、烧裱,全家祭拜。有的不烧灶马,捉一尾大公鸡,把刀、碗放在灶门前地上,杀鸡接血。脱鸡毛时在鸡头、鸡翅、鸡尾各留三根较长的,口念“红公鸡,绿尾巴,灶王爷骑上天”。祭完,全家吃灶饼、灶糖。

到了上世纪70年代,祭灶神习俗渐渐淡去。不过现在依然有念旧的老年人祭灶神、熬灶糖。

 

掸扬尘——除陈布新、晦气出门

十堰俗语云:“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有除陈布新之意,即把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的意思。这天,人们上午掸尘,中午或晚上过小年,图个干净卫生。

腊月二十四大清早,全家人早早起床,一齐动手,把家具搬到院子里或稻场上。挪不动的大器物,就用布或纸遮盖住。扯下窗帘,摘下镜框……男劳力换套旧衣服、戴上草帽,在长竹竿顶端捆上刷子或鸡毛掸子,先楼上,后楼下;先内室、小屋,后厅堂、大间,依次掸掉房顶、楼顶、墙面的浮尘及蜘蛛网,然后又把角角落落、边边沿沿清扫干净。房屋清扫利落了,就洗家具,擦干、晾干、再复原。

这时当母亲、姐姐的可忙了。除尘后全家人洗澡,换干净衣服,女主人及长女便趁着大太阳洗床上用品和衣服。等到腊月三十夜,把全家人的新衣分别放在各自床头。

居住在花果街的全老太是位老裁缝。旧时裁缝作为手艺人,年前是非常俏的,被家家户户请去做新衣,尤其是小孩子,最喜欢她了。今年已过80岁的她回忆说:“年三十前忙着给别人家做新衣,到了三十晚才有时间给自己家人做,6个孩子的新衣常常让我忙到正月初一天亮。”

 

打豆腐——黄豆磨磨、能出百菜

十堰盛产黄豆,过年几乎家家都要打豆腐,时间选在腊月二十五前后。打豆腐时间太早了,豆腐会发酸;太晚了,又忙不过来。所以十堰民歌《小郎上四川》唱道:“腊月二十五,家家打豆腐。想起我郎在外头,一天一场哭。”为什么哭?一是望郎归,二是一个人打豆腐实在忙不过来。

“豆腐出百菜”,可做豆油皮、豆腐块、冻豆腐、熏豆干、千张皮、油炸豆腐菜、懒豆腐等。房县特色菜酥炸卷儿近几年也风行十堰,这酥炸卷儿的外包皮就是豆油皮,内卷肉馅儿,然后过油炸。

 

闹年——上坟祭祖、怀念先人

闹年,就是每年除夕前祭祖,表示与祖先一同过年。《房县志》记载:“腊月二十六后,具酒脯荐祖,团栾合食,谓之‘闹年’。”“脯”,肉干,类果脯。“荐”,草垫子。“栾”,大树。这是说,农历腊月二十六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带上酒菜到祖坟祭祖。

竹溪也有这个风俗,多半选择在大年三十下午带着蜡烛和鞭炮类往郊外上坟,上坟人代表全家给祖宗拜年,以示阴阳团聚,怀念之情。

如有路远不便者,则夜间于路边用炭灰画圈,在圈中焚纸钱以怀念先人。

 

写对子——春联喜气、门画吉祥

十堰人过年,普遍贴对子和门画。

对子和门神是“兄弟”,十堰城乡均有贴对子和门神的习俗。乡下人比城里人更重视,哪怕是穷人家,过年时也要千方百计地买香、蜡、纸裱和对子、门神,心满意足地走在街上,构成一幅幅办年货、买对子的民俗画卷。

这时候,县城的大街小巷、乡村集镇,都有很多写对子、画门神的摊儿。红的纸、黑的墨,在摊儿前后晾晒一地。目不识丁的人们围过来,请卖者一副副地念,觉得对胃口,就挑出来买下。

大年三十中午,记者在六堰赵家沟看到,82岁的老人王长全摸着儿孙们刚贴好的门画和春联,心中很满足,高兴地笑了。

春联、门神是“栽”在各家门上的两对“迎春树”,上面落着吉祥和喜庆,烘托出一派春色和年景。今天,许多人家过年也贴对联和门画,但都是大同小异的印刷品,风格单调,没有了古时买卖的风情、请人撰写的热闹。

 

蒸年菜——蒸盆出笼、热气四走

十堰民谚云:“腊月二十九,蒸肉熬骨头。”旧时没超市,市场上无成品蒸菜,于是家家户户备蒸笼。大户备大蒸笼,小户用小蒸笼。平时蒸馍馍、蒸饭、蒸米酒,到了过年便蒸菜,叫做“笼沾荤”。

蒸菜分荤、素两种。荤蒸菜有条子扣肉、粉蒸肉、蒸排骨等,鸡、鸭、牛、羊、鱼都可做蒸菜。蒸菜用中型土陶碗,土陶碗出味。碗底先装垫底菜,如扣肉垫霉干菜,加主料酱豆;鸡块垫板栗;羊肉、牛肉垫萝卜或胡萝卜;老鸭垫老藕等。

扣肉不在吃肉。霉干菜经蒸后油浸,加上酱豆的特殊臭味,是酒后拌饭吃的上好菜。为这一碗垫底菜,十堰家家屋檐下挂干菜。粉蒸肉也是大众喜爱的蒸菜,大米掺苞谷粉,或糯米掺大米,加五香粉,拌肉块上笼,香气扑鼻。

竹溪蒸盆是一种特色蒸菜,主料是腊味,腊猪蹄、腊鸡、腊猪排等。这些腊味加上配料混放在大土陶盆中,再加香菇、木耳、干黄花菜等,用大火蒸4小时左右出笼。竹溪人秦志明笑着谈到:“蒸盆出笼,热气四走,主人发话,在席三杯酒。”

此外,房县、竹山等十堰各地普遍还有炸酥菜的习惯,如炸酥肉、酥排骨、酥全鱼、酥鸡丸、酥鸭翅、酥春卷、酥麻叶、酥豆腐丸、藕夹等。江北特色的有红薯丸、油馍筋、全鹌鹑、羊肉丸子等,江南特色的有酥卷儿、绿豆丸、洋芋丸、牛肉丸、萝卜丸等。

 

过大年——全家团圆、觥筹交错

虽然年前要操持的事情很多,但是大家都感觉忙年不累人,忙得也高兴。年货办进门,家家喜盈盈。猪杀了,菜齐了,只等大年三十,挂红灯,贴对联,点上鞭炮,围坐吃团年饭,合家欢乐。

团年主要是和家人团聚,吃团年饭。这一天的团年饭往往比任何一天都重要。不过各家又稍有差别,中午、晚上过年的都有。

团年饭很讲究,比喜宴还丰富,有凉拌菜、炒熟菜、蒸扣菜、炖汤菜,还有的上花生、瓜子等。不过一般必备两样菜:一是豆芽,寓意常长,长得快。还有鱼,年年有鱼(余)。汤菜以莲藕炖猪蹄、牛羊肉萝卜汤为主,汉江河边还有蒸盆鱼、翘嘴鲌鱼汤、黄桑鱼汤等。

团年饭之前,燃放鞭炮烟花,炸得门前火花乱飞。鞭炮越是响亮,越带来喜气。全家拜神完,在祝福声和欢笑声中,开始吃团年饭。团年酒有老黄酒、苞谷酒等。在家长带动下,全家人依次举杯向长辈敬酒,祝福长辈健康长寿,觥筹交错,喜气洋洋。

 

“破五”——打扫卫生迎来吉祥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郧西等十堰周边许多地方时兴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这一天还要彻底打扫卫生,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

需要说明的是,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也扫扫地,但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特别是大年初一,那是一扫帚也不能动的,说是动了就将好运气弄掉了。可到破五这一天,却非要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扫出大门,扫到一个角落,便也将鞭炮从屋里放到了屋外,然后拿来一个极大的爆竹,放在那个垃圾堆上,点燃了,轰隆一声,仪式才完毕。